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基本概况 > 西安长安区概况

西安长安区概况

关键词:西安长安区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西安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sxxa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5706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长安区位于西安市南部秦岭北麓,东临蓝田县,南接宁陕县、柞水县,西与户县接壤,北和雁塔区、灞桥区为邻。辖街道办事处17个、乡8个、居民委员会24个、村民委员会671个。全区土地面积1590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467.80公顷,灌溉面积329.20公顷。全区总人口102万人(农业人口82.72万人)、25.7万户,男女性别比为112︰100。人口出生率为10.96‰,死亡率为5.98‰,自然增长率为4.98‰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12人。区域内有29个少数民族,共1265人。
2008年,长安区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,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48.69亿元,比上年增长17.5%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.59亿元,增长8.1%;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1.55亿元,增长21.2%;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9.55亿元,增长16.4%,三次产业结构为11.8︰54.8︰33.4,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,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9.98亿元,增长35.5%;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.77亿元,增长51.0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7.52亿元,增长25.8%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108元,增长22.5%;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26元,增长18.9%。
 
  ◆农业和农村经济 2008年,长安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4.93亿元,比上年增长8.2%;农业完成产值15.22亿元,增长11%;畜牧业完成产值7.32亿元,增长1.18%;林业完成产值1776万元,增长3.8%;渔业完成产值1571万元,增长0.3%。粮食总产40.7万吨,首次突破40万吨,创历史最高水平。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持续扩大,全区蔬菜面积达到4866.67公顷,产量达到43.48万吨;果品面积达到4533.33公顷,产量达到9.39万吨。完成畜牧兽医体制改革,理顺管理机制。新发展百头以上生猪养殖户125户,生猪存栏达到28.4万头;新发展百头以上养牛户2户,牛存栏达到2.41万头;新发展千只以上蛋鸡养殖户19户,蛋鸡存栏达到275万只;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.2万吨、3.3万吨和2.1万吨。全额免征农业税,发放粮食直补资金4479.64万元、良种补贴869.5万元、农机补贴558.49万元,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。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26元,增长18.9%。
 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。区财政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,新修产业园区道路10.05公里,新打机井31眼,完善了地埋线、灌溉渠、变压器等配套设施。引进西北首家秸秆利用新技术,年可利用秸秆0.8万吨,为秸秆综合利用开辟新的途径。建成农村沼气服务站2个、沼气池2175口。完成投资5310万元,建成101处农村供水工程,解决了124个村13.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。建成通村路72.3公里,完成甫十路等9条超龄油路的路基处理。36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完成投资4200余万元,硬化村内道路66万平方米,修建文体广场5万余平方米,安装路灯1800盏,基本完成“四改五通五化”建设,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,全年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个,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个,建成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237个。
 
  ◆工业   2008年,长安区加大对50个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,促进企业实施扩建项目73项、技改项目32项。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,引进华仪高压开关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6个,西安南郊航天机械厂工业微波炉生产技术获得3项国家专利,长安铸造机械厂冶金辅具生产规模居亚洲第一;斗门工业新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,完成110公顷土地征用,4.72公里园区道路及管网工程正在加紧施工,引进产业项目7个,中国第三冶金建设公司等4个项目即将开工建设,成为区域新的投资热点。全年完成工业企业投资45.37亿元;完成工业总产值154.34亿元,比上年增长54.3%;实现工业增加值66.43亿元,增长24.2%;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2.46万元,增长6.4%;全区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44.5亿元,增长61.13%;产品销售率为93.6%。
 
  ◆第三产业 2008年,长安区第三产业持续发展,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。西北大学长安校区等高校持续扩大投资,内部设施建设进展迅速;省档案馆新馆、陕西日报社新闻大厦顺利开工;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共完成项目投资12.59亿元,进一步丰富了产业内涵。
  全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,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创建工作通过国内评审;完成五台民俗古镇建设规划设计,启动了街区改造工程,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一期建成运营,区域文化产业亮点逐步形成。高标准编制王莽农业生态观光园总体规划,完成投资1260万元,园区建设初具雏形。实施了上王村农家乐提标改造,成功创建全国首个“农家乐”服务标准化示范区。成功举办翠华山第八届万人登山节、“2008中国奥运畅游长安”大型媒体采风等活动,环山假日旅游专线全线开通,实施了景区半价游措施,有效化解地震灾害对旅游市场的冲击,全年接待游客290.5万人次,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.78亿元,被命名为“陕西省旅游强区”。
  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服务,组织区内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展“长安房产西部行”活动,在宝鸡、兰州等城市举行房产推介活动。西安雅居乐花园等34个项目开发强劲,完成投资36.2亿元。长安新天地、吉源晶鑫丽座等一批高档楼盘相继封顶。全年新开发商品房面积107.5万平方米,销售面积34.3万平方米,实现了产销两旺。
长安新市项目建成使用,完成了环南路市场、长乐市场改造,韦曲建材街建成,城区新增商业企业和门店1493个,商业气氛日渐浓厚;建成农村超市38个,开办加盟连锁店83个、农资超市7个,活跃了农村消费市场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.52亿元。
 
  ◆促进非公经济加快发展 2008年,中共长安区委、区政府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区财政出资200万元用于企业财政贴息和扶持新建、扩建和技改企业。批准组建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,并在各乡、街设立非公经济发展办公室,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创业指导、职工培训和技术开发等社会化服务。完成斗门工业新区和引镇物流园区发展规划,为斗门新区申报省政府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扶持资金。引导17个企业与高新区内比亚迪、法士特、银河集团、西电集团等大型工业企业实现配套对接生产。其中陕西兴隆电力器材制造有限公司与法士特签订31.1亿元的汽车变速箱壳体加工生产意向协议。按照“一村一品”的发展思路,鼓励企业集群化发展,对22个村级规模化经济园区给予重点扶持,其中太原庄、简王井、河池寨等10个村级产业园区年产值均达到3000万元以上。至年底,全区乡镇企业数量达到21015个,完成总产值195.7亿元,从业人员达到161085人。
 
  ◆招商引资 2008年,长安区持续加大招商宣传推介力度,精心组织参加第十二届西洽会,开展了赴上海、深圳、广州、厦门等东南沿海等地区招商活动,先后完成广州市荔湾区考察团、北京陕西企业商会等24批次300多名客商的考察接待活动。全年签订投资项目45个,合同引资65亿元;实际利用市以外内资29.2亿元,合同利用外资1166.3万美元。全区新增外资企业2个,外资企业总数达到34个。积极开展招商项目“一对一”跟踪服务,全力促进签约项目落实,西安青松科技数字视频大屏幕生产等13个项目通过评审,洋天集团真空镀铝纸生产等7个项目加紧落实,珠海莱因通用机械装备制造等10个项目开工建设,为区域经济发展积蓄了后劲。
 
  ◆城市建设  2008年,长安区斥资2.35亿元建成5.68公里的西部大道工程,实现了长安区、雁塔区、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航天基地“三区一基地”的有机连通,标志着长安与西安中心城区实现了全面融合。争取省发改委扶持资金1000万元、总投资1亿元的长安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,成功利用BOT合作方式,通过15个月的紧张施工,于11月28日在全省渭河流域治理工程六个污水处理厂中率先建成运行,结束了长安城市污水自然排放的历史。投资960万元,实施韦曲西街综合改造工程;打通了长乐路等3条断头路,8.45公里鱼斗公路竣工通车,建成通村路43条共计49.3公里,进一步改善市民和农村群众的出行环境;改制公交线路6条,投放新型客车100辆,公交覆盖面不断扩大。建成垃圾压缩站2座、公厕4座,免费开放公厕14座;深入开展“四城联创”活动,城市形象大幅提升。五台、引镇、太乙等5个城镇纳入全省 “关中百镇” 建设计划,累计完成投资1820万元,积极实施道路、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,有效提升了小城镇发展水平。
 
  ◆生态建设  2008年,长安区将绿化造林工作与道路建设、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建设相结合,充分利用春秋季植树造林的大好时机,集中实施造林工程。全年投资2289.5万元,大绿二期工程完成造林1230.8公顷,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封山育林333.33公顷、人工造林66.67公顷,退耕还林工程完成封山育林造林533.33公顷,实施平原道路绿化184.16公顷,环山公路、雁引公路两条大型主干道路实现了全面绿化,标志着区域城市森林生态廊道基本形成。开展“五线九点”环境整治,在秦岭北麓率先建立峪口保洁长效机制。加快实施太平河治理工程,深入开展环保整治专项行动,关闭淘汰污染企业37个,督促2所高校建成污水处理设施,沣河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;集中治理王寺地区烟尘污染企业61个,拆改燃煤锅炉10台,有效防控大气污染,全年空气良好天数达到301天。加强重点企业的能耗监管,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.7%,实施减排项目23个,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成绩斐然,全区首次实现“零火点”目标,荣获全市一等奖和特别组织奖。
 
  ◆社会事业  2008年,长安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。
  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技推广。争取市级科技扶持资金125万元,区财政安排科技配套经费198万元,转化科技成果11项,引进新技术16项,实施科技项目36项,推广实用技术12项,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园12个,充分发挥了科学技术的扶持引导作用。长安区被确定为“陕西省星火技术密集区”,被评为“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”。
持续加大教育投入。总投资1.69亿元、建筑面积7.3万平方米的长安二中新校建成使用;投资562.6万元,完成8所中小学7508平方米的危房改造任务;建成山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3所,全区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。全部免除义务教育段中小学生杂费,发放各类教育资助金1200万元。创建市级示范家长学校4所,创建“陕西省教育强乡”2个。高考录取人数达到4957人,教育质量稳步提高。
 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。公布了全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,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;开展首届柳青文学奖评选活动;编演了长安道情剧《祥云谷》,荣获全省首届农民戏剧节优秀剧目等八项大奖;完成东大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,长安广电中心大厦和长安影视大厦正在建设之中;加大文化市场稽查工作力度,积极组织文化下乡和进社区活动,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。加快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,为4个社区配送健身器材,建立4个市级“农民体育活动示范点”;完成26个行政村的农民体育健身广场建设,为群众健身运动创造活动平台。
 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。为17万重点人群免费接种出血热疫苗;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,参合率达到96.06%,为23.5万人报销医疗费5518万元,在全市首家开展门诊统筹试点。出台完善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意见》,投资600余万元,完成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转型改造,建立了居民享受社区卫生服务的机构和体制。建成10所乡街卫生院和12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,形成了区、乡(街)、村三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网络,免费筛查食用“问题奶粉”婴幼儿2854人次,扎实开展奶制品等专项整治,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有了新提高。
 
  ◆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 2008年,长安区积极开展就业帮扶援助活动,通过组织区内企业召开招聘会、挖掘驻区单位及高校的就业岗位、开发公益性岗位、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等多种途径,着力解决下岗失业人员、大中专技校毕业生、零就业家庭适龄劳动力等群体就业问题,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.38万人。按照劳动技能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相结合的原则,积极组织劳动技能培训,全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4.67万人(次);在劳动力输出方面,全面推行服务、培训、维权“三位一体”的工作模式,积极协调,跟踪服务,全年实现劳动力转移8.99万人,实现创收约6亿元。
  加大社会保险覆盖面。充分发挥社保稽核、劳动保障监察、行政制约和舆论监督作用,督促用人单位履行社会义务,维护劳动者权益,不断加大社会保险覆盖面,全年实现失业保险参保42310人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46060人、工伤保险参保15257人(其中农民工参保10736人)、女工生育保险参保9873人,实现了各险种协调推进的良性局面。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,参保登记人数达到6.8万人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益健全,为36472名低保对象发放生活补助金3944万元,为2716户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185.4万元。
  实施农村减灾安居工程。下拨农民安居工程建房补助款684万元,帮助1010户困难户建成新房;下拨灾后重建款1278万元,为699户倒塌房屋的群众重新建起住房;下拨民房修缮款134.44万元,帮助1372户受灾群众修缮受灾房屋。为732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发放租房补贴56万元,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。
 
  ◆抗震救灾  2008年,长安区因 “5·12”汶川地震灾害死亡3人,受伤30人;倒塌民房239间、围墙7012米、水塔4座;损坏民房1518间,4052间校舍及民房出现裂缝及位移等问题;4座县道桥梁、6座乡道桥梁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和下沉;兴教寺两座塔塔顶部分受损。灾害发生后,长安区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,启动应急预案,全面拉开抗震救灾、震情监测、灾害评估等工作。区级各大班子负责人深入包抓乡街、部门,组织人员统计群众的伤亡和受灾情况,对仍住在危房里的150名群众强制安置转移,紧急下拨抗震救灾款231.36万元、面粉4642袋;安排各医疗救护机构全力救治受伤人员,积极开展震后食源性疾病等传染病疫情的监测防控工作;抽调区、乡、村三级1500余人成立巡逻宣传队,发放抗震自救知识宣传资料10万余份,组织电视台播放地震专家专访节目,正确引导舆论,最大限度地消除群众恐慌心理,维护社会秩序稳定。加强对水利、电力、通讯、粮食、天然气等生命线工程设施和学校、社区、医院、危化品库房、病险水库、易滑坡地段等重点区域的监测排查,保持城乡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。在城区设置7处公共避震场所,安排专人维持秩序,提供照明、饮水、厕所等配套服务,引导群众就近、有序、安全避震。全区各级各部门全员上岗,24小时值守,确保对紧急情况实现及时有效应对处置。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向灾区捐款捐物,全区累计接收捐款985.85万元、捐物折款85.45万元,款物合计1071.30万元。
 
  ◆精神文明建设 不断完善和推进学校、家庭、社会“三结合”教育网络建设,郭杜中心校等4所学校被评为市级示范家长学校;协助中央电视台拍摄了《寻佛问道终南山》《封神榜上的王朝》两部专题片,在CCTV-4套节目中播出,树立了良好的区域对外形象。2008年,长安区组织开展“红旗大队”“十佳少年”等评选表彰活动,全年树立市级先进典型3人;建立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,成立了创建文明城市志愿者宣传队;创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15个、少先队体验教育基地6个,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广阔平台。进一步深化“文明单位”创建活动,全年共有47个省市级“文明单位”和72个区级“文明单位”通过检查验收;先后推荐评选出“廉洁家庭”“学习型家庭”“平安家庭”和“绿色家庭”113户,其中区级105户、市级8户;
 
  ◆获得多项全国性表彰  2008年,长安区荣列“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(市)”;长安区教育局荣获全国青少年“迎奥运、促和谐”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织特等奖;长安区长乐社区被中央文明委、国家文化部等部委联合授予第六批“全国文化先进社区”称号;长安区韦曲街道西寨村被司法部、民政部联合授予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”称号;长安区杜曲街道韦村果业协会被中国科协、财政部授予“2008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”称号;长安区郭杜街道五四村被全国“创绿色家园、建富裕新村”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授予“全国绿色小康村”称号,该村孙印地、刘振凯等六户村民被授予“全国绿色小康户”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18792905193 传真: 邮箱:412090130#qq.com
地址:西安市曲江池北路999号 邮编:710000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陕西人人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